close

  掛號排隊花1小時,做各項檢查花1個小時,最後在就診室和醫生溝通的時間不到3分鐘……有人將這種現象總結為群眾就醫“113現象”。(3月27日新華社)
  誰也不願意生病,不到萬不得已沒人會跟醫生打交道。患者心裡很著急,想得到醫生的重視,可是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,到了就診室,醫生只說幾句話,不到3分鐘就打發了。不過,反過來想,在效率至上的時代,3分鐘就能解決的問題,幹嘛非要絮絮叨叨地說上3小時呢?
  每個人都有就診的經歷,很多醫生一開口就問:“你得了什麼病?”有人“吐槽”說這是最奇葩的問題,我得了什麼病,不是要醫生來告訴我嗎?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,還要來看醫生嗎?不過,通常來說患常見病、小毛病,不來看醫生,自己不也去藥店買藥了嗎,真的不需要醫生說什麼。如果病人在就診前已經對病情心知肚明,只是需要醫生來證實自己的看法罷了,這樣問診過程其實不用花很長時間。一個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,很可能你描述了自己癥狀,就能按圖索驥迅速判斷出得了什麼病,對症下藥就行。
  坐診醫生得出結論,光聽病人說也許還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,還需要通過各項檢查來查明病因,與醫生溝通並不是治療最重要的環節。看了檢查報告,坐診醫生同樣很快得出結論。溝通不僅局限於說,古代就診的“望聞問切”其實也是溝通的過程,到了今天做各項檢查的過程也應算入溝通中。現代醫療分科細化,使得一個患者疾病的診斷、治療,經常都涉及多個甚至十幾個醫生,護理及各種醫技人員,患者面對的是多頭或多元化的醫者,這更加劇了患者的陌生感和碎片感。治療同一病患,也許在就診室內,交流的時間是短了一些,如果一個患者把所有的醫生的溝通交流時間算上,醫患交流時間那將是3分鐘的n次方。
  在治療過程中,作為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生,在知識技能、信息掌控等方面的能力,要遠遠優於患者。這種情況極易導致病人不需要問完所有的問題,醫生就有最佳解決方案,直接遵醫囑就行。現在病人抱怨在就診室和醫生溝通的時間不到3分鐘,說到底是對醫生的不信任,不相信醫生在那麼短的時間里就能做出準確的判斷。如果長期找某個固定的醫生治療,建立了穩定的醫患關係,跟這個熟悉的醫生哪怕交流時間不到3分鐘,病人也不會覺得是在敷衍自己。
  在平時的就診中,患者大多希望醫生能多花一些時間與自己進行交流,例如詳細交待病情、解釋病因,多傾聽自己的傾訴等,急切想恢復健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。但與此同時,病人也要換位思考,理解醫生的辛苦和壓力,醫生每天所需要接待的病患者流量大,面對絡繹不絕的患者,為了保證診療任務的順利完成,許多醫生在工作中有時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要節省下來。而且,醫生每天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書寫病歷、下醫囑、開具各種檢查申請單和處方,因此在與患者溝通時間上很有限。在這一方面,患者也要理解醫生,不宜作過高要求和期待。
  文/普嘉  (原標題:病患溝通不到3分鐘,需要換位思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k73ukruz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